共创邀请|家乡的定义,对于年轻人来说变了吗?
《成都青年图鉴》是青年组织海浪公社出品的内容栏目,希望以在地文化与城市发展为切入口,通过群像描写,看到社会下更多的青年人们。
本篇,我们以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正在进行的重庆丰都青年创业项目为切入点,将三十位选择返回丰都青年人作为缩影,思考青年人返乡后,为当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希望和你一起思考“家乡是什么”,了解你眼中「家乡的一千种模样」。(p.s 文末点击共创参与链接)
乡村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些人眼中,泥泞的土地、坑坑洼洼的小路、灰尘漫天是乡村日常的样子。但说起,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却不只是环境上的差异,而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一些不一。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在讨论社会变化时,描述乡村生活更具一种社区感,家庭间的联系非常牢固,人们互相照料、照顾。而相较下,城市之间的人们更为疏远。
虽然在当下城市生活中,我们常与家人朋友联系,但不可置否的是乡村间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加紧密,而这种联系也与城市中的大相径庭。
为什么我们只说“家”不说“乡”了;
为什么又有人说“吾心安处是吾乡”?
对于一些返乡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紧密感是TA们向往的,也是TA们对于家乡热爱的来源。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家乡不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有认同感、有归属感的地方才是家乡。
去往城市
意味着有更好的前途吗?
前段时间,新华字典上的一个例句引发热议,成为了许多网友的嘲讽金句。在 1990 年之前的中国,各行各业都需要着各类的人才,那时,无论是进了北大,还是技术院校,或者已经成了一名“打工人”,都的的确确映照着光明的前途。
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里,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当我们再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对李萍和我来说,“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只是一针安慰剂,劝慰着我们自己,“人生路还长,我们还有机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而随着全球城市化(Urbanization)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搬到城市生活,各类社会资源也大多聚集于城市,这不禁让大众去思考,是不是只有去往城市、获得更好的资源才是一个好的人生选择,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是,或者不是”能回答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目光放至到城市和乡村这两个个体上,思考“从城市回到乡村,真的是青年人向下走的无奈选择吗?”
正被返乡青年缝补着
诚然,在当今社会,城乡之间的差异,让一些人以刻板印象来看待乡村的环境,甚至看待从乡村来城市的青年人。但一些返乡青年用着自己的力量,打破着这些刻板印象,从断层中努力建立起一座桥梁。
正如作家梁鸿在接受采访中说道:
“我们应该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挖掘乡村的新活力,打造新的乡村形态。理解‘乡村’,不应是一直笼罩在固定概念之下的,应该将其打开;看待乡村和城市的断裂,也应保持开放的姿态。(南风窗)”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普及,消费市场已经随之产生改变。大众的消费方式,开始愈加依赖线上平台,而商家也抓住这个商机,将品牌上架到各种网络平台。得益于此,学习市场营销的廖丽娟,在有过电商工作经验之后,回家帮助父母运营 TA 们的微商业。
融入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后,她重新创业,注册了廖小二商标。廖丽娟不仅利用网络平台,对外售卖农产品;对家乡当地人,她也利用自己的平台,帮助代售农产品。但由于食品线上销售的地域局限性,独立包装和运输方便的产品更适合上架线上商店。
除了新型的销售模式,在乡村里,一些种植、养殖生产方式也结合经营理念得到了创新,让更多的农产品能流入城市市场。
开山种植水果的孙祥,从 2018 年起,他的果园用果树认养的经营模式,与批发商、淘宝店家、超市合作销售;而做生猪养殖的付许锋,通过多年对市场的了解,也开始采用种养结合、预定饲养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尝试创新。
无论是做电商,还是改善种植和经营模式,返乡创业的 TA 们都让家乡的产业能和城市市场联系起来。即使也经历过失败,但正如同返乡种植青花椒的李靖烨说的一样,“失败没关系,但通过在家乡的土地上种植青花椒把家乡的经济带动起来,给周边农户创造更多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重新思考返乡这一趋势时,从这些青年人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 TA 们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返乡这一决定不仅影响着这些青年人的人生,也同样影响着乡村的发展。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观点,这一影响来源于乡村中大家的团结、认同感和凝聚力。
那么当我们重新思考“乡”的定义时,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想起了某一个你认作是“家乡”的地方。
翻翻相册、看看朋友圈,找一些关于它的照片、语句、视频或者其他东西,与我们分享你和它的故事吧。你可以描述你在那里的经历,也可以讲述为什么它是你的家乡……
联合共创伙伴招募中
如果你也想成为联合共创伙伴参与,欢迎添加小客服(azhuwave2018)咨询。